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熱門關鍵字
分你-互利-守槲櫟
  •  槲櫟在台灣的稀少及特異性 

      槲櫟(Quercus alienaBlume var.aliena)是殼斗科麻櫟屬的落葉性植物,也是溫帶森林裡面重要的樹種,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以及臺灣。在泰國的植物誌中,泰北山區也有此樹種存在。每年2-3月開花,雄花序下垂),它的橡實(種子)在底部有一個殼斗,都是辨認的特徵。由於是溫帶樹種,槲櫟喜歡冷涼的氣候,臺灣地處亞熱帶,平地氣溫尤其是夏季十分炎熱,照理說槲櫟應該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地方,但是意外的在新竹縣新豐鄉靠海邊的丘陵地上,卻是槲櫟生存的地方,而且在臺灣其他地區都沒有再發現過它的蹤跡,益發凸顯它的奇特與珍稀。
     

           臺灣最早一份紀錄槲櫟出現的資料是由日本學者島田彌市(Yaichi Shimada)在1924年於新竹紅毛所採集到標本,後來被另一位學者佐佐木舜一(Syuniti Sasaki)在整理臘葉標本館的時候,收錄在目錄中,後來的80餘年間,就沒有人再見到這種樹種,甚至有人認為槲櫟在臺灣已經消失了。一直到2002年由靜宜大學楊國禎教授在新竹新豐鄉坑子口靶場管制區內再度發現後,槲櫟才又在植物學與生態學的舞台上,重新與大家見面。
     

      槲櫟雖然在臺灣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它的族群數量卻在逐年下降之中,在2002年發現時估算約有一百多株,但是因為植群競爭、病害、天然下種更新困難,又加上颱風危害等因子干擾造成危害,在2012年甚至有新聞報導呈現其族群僅約20株存活的危機,也說明這個全臺灣唯一的野生槲櫟群落,正進入倒數計時瀕臨消失的狀態。目前(2017年)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The Red List of Vascular Plants of Taiwan)將槲櫟列為極危等級(critically endangered, CR),因此了解槲櫟生長動態以及其所面臨的問題,是急需關切的議題,維持槲櫟族群數量使其免於消失,對維繫臺灣的生物多樣性也是重要的工作項目。
     

           本府在了解問題的核心之後,適時介入致力於槲櫟的維護與保育,一方面委請民間育苗業者進行幼苗之繁殖培育,一方面亦由國立嘉義大學森林系廖宇賡及趙偉村兩位教授,在林務局的經費補助之下,先期以植物組織培養方式進行組培苗繁殖,以續存該族群的基因組成,後期則進行持續性的採種以培育實生苗,以推動槲櫟的區外保育工作,維繫槲櫟族群在臺灣之不墜。雖然在這些計畫剛開始的時候,研究單位與新竹縣生態休閒發展協會曾合作擴大搜尋規模,進行槲櫟族群分布地點的全面普查,讓人振奮的紀錄到144棵存活的植株,但隨著計劃持續追蹤,槲櫟族群仍然呈現逐漸衰退的困境,在2020年中調查發現,僅僅7年間就只剩下81株倖存。這種現象除了讓人憂心之外,也顯示這個樹種亟待保護以及需要進行復育的急迫性。
     

           為擴大槲櫟族群,於106年3月5日在嘉義大學及本府環保局的協助之下,將槲櫟幼苗20餘株種植在竹北市新闢建中的婦幼公園中。這個行動期望能更擴大槲櫟的族群,於109年10月9日終於有初步的成果,竹北婦幼館種植的槲櫟開花結果了,透過舉辦「分你、互利、守槲櫟」復育宣導活動,與民眾分享多年來復育這個樹種的成果。接下來將持續規劃徵求縣轄內有興趣國中、小學在校園內種植槲櫟,讓槲櫟就近在校園中成長,既可做為學生鄉土教學中生態保育的教材,也使學生有就近觀察槲櫟生長的機會。希望這些努力,能讓這個在台灣十分罕見的樹種,獲得再生的機會並免於消失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