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棵生長於苧仔園吳家祠堂後方,從屋埕眺望,僅能見混於樹林中的樹冠層,在所有列管老樹中地處較神秘,除無法窺及全貌,亦因根張於斜坡自然裸露地,樹旁有其他林木圍繞,為養護動線最困難者。受訪的90幾歲吳福松先生表示,當他14、5歲時,曾有位煉腦的張先生,三番兩次想要砍這棵樟樹,其父親吳錦相極力反對。後來張先生請出了日本腦務部長,先是用哄的,再來用叫囂怒罵,其父親依舊不從,最後沒辦法才改用吊牌的方式,把這棵樹定為採種的母樹,讓它合法的被保留下來。也因為這棵樹,讓吳家的祠堂後靠顯得很飽滿,如果砍掉了,會導致房子側邊景觀凹陷,破壞了風水,所以在家族各代極力維護下,得以矗立該處超過300年之久。
參考84年所出版《新竹縣市珍貴老樹的歷史源流與掌故傳說》一書中的紀錄,與目前測量數據比對,16年的歲月,此樹成長有限,整體樹型景觀亦未多大改變,除枝幹附生少量槲蕨及台灣金釵蘭外,健康狀況還算良好,枝葉亦茂密翠綠,同期其他樟樹可見蛾類幼蟲寄食的情形,於此樹並未發現。調查過程於樹林中發現多樣性生態,顯然家族對於周遭環境極為友善。
依長年照顧這棵老樹的吳老先生說明,這棵樹應是在原地自行長大。其曾祖父吳宏秀向原住民購買這片土地時,就已有這棵樟樹,產權很清楚,屬於吳家所有。而其曾祖父來台已188年,加上本人也超過90歲,在記憶中這棵樹長大的速度很慢,故可以合理的推測它的樹齡一定不只300歲。當年有人出相當 於雙層樓房的高價要購買這棵樹,他都不答應;約於一、二十年前有關單單位,想要對這棵老樟樹做整治維護的工作,但實際觀察之後,困難度甚高於是作罷,一方面也是怕破壞了房子的風水,因為這棵樹是家族龍脈的所在。旁邊有一個池塘,大約有一、二分大,是祖先開墾作為灌溉用,原本這裡沒有水源,祖先以整治池塘,開溝闢圳,讓這裡擁有穩定的水資源,才能種植水稻及農作物,使這片土地充分的被開發運用。
所在地名為苧仔園,是舊地名沿用至今一直都沒改,當初這裡是屬於平埔族原住民衛家的。原住民以種植苧仔(即苧麻)為生,苧仔的纖維很細很軟,原住民用來織布編繩,這裡種滿了三大片苧仔,故稱苧仔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