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樹前的北二高開通,車潮較為嘈雜外,其隱居於陳家聚落的山林,伴隨著大冠鷲翱翔、誇示領空呼嘯的聲音,或偶見大鳳蝶雌蝶產卵於樹前柑橘葉面,以及水圳上多種蜻蜓飛舞點綴,恬靜的有如世外桃源,雖曾經有媒體報導,但因動線難以輕易踏尋,非有心探訪者,否則無法到達欣賞。即使沒有列管老樹中任何之最,從樹下的伯公廟裝修得金碧輝煌,就可窺探出,此地理賜與陳氏家族興盛的驕傲。
追蹤六年的紀錄中,老樹的增長於肉眼難以明察,但景觀沒有任何改變,似乎耆老在84年興築土地公廟時,早已預見下一代接受這種規畫,編輯複查時逢中秋節的祭祀,從地方信眾燒香時滿臉愉悅,老樹也以終年翠綠表示滿足,即可驗證。由於樹冠幅寬大,地表以水泥舖面成廣場,成為清晨民眾練習太極拳養身,以及休憩聯繫感情之處所,相對依賴老樹情深。
雖然花檯限制部分根部生長範圍,但後方邊坡自然裸露地,供應樹木水源與沉積養分,使老樹能正常而健康的成長。從伯公廟以東北朝西南坐向,樹兩側分別為廣東油桐及竹子護衛,日照量較低溼度較高之下,枝幹附生較多量苔蘚及地衣,約6米高處也有一般常見的伏石蕨,其他枝葉除夏性蛾類幼蟲寄食的葉面啃痕外,年年追蹤都是茂密而翠綠的樹型,枝叢間密度甚高的泉字雲斑蛛織結寬大的蛛網,捕食老樹害蟲則功不可沒。
經過老樹前的陳家祠堂,受訪者陳隆達先生表示,其為陳家第廿二世,國中退休教師,目前在家務農。孩童時期,在樹下睡午覺,抓樹上的蟬,是極為快樂的童年回憶。因世居於此對老樹有濃厚的情感,就其確認,老樹是大家共同維護,土地也是陳家所有。而陳家在關西是望族,自十八世祖琳生公遷居茅子埔開疆闢地,茅子埔德星彩耀堂的建立至今已超過115年。琳生公是位敦厚勤儉的農夫,教其子嗣以耕讀,其子(十九世祖)陳遠芳是地方賢能之士,在日治時期教授漢書;也是石光區長,陳遠芳之子陳俊玖(廿十世祖)在1929年接任關西庄役場(即鎮公所)的庄長;陳興邦、陳興盛(廿一世祖)曾擔任關西鎮鎮長。因此陳家不但是政治世家,也是書香世家,亦培育出多位醫生、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