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棵列管榕樹位於溪南福龍宮前,此處所稱的溪南,和選舉時所謂的溪南不同,選舉炒作的溪南、溪北之分是以頭前溪為界,而此處則是以社子溪為界,廟這邊即是溪南。老樹位於宮前右方金亭旁,乍看之下,不高又不雄壯的榕樹,是由氣根觸展地面後的新幹所取代,本來有人建議砍除,而廟公說這是五穀爺的紀念樹,不能隨意砍伐,必須好好保留下去,而成目前所見香菇狀的樹型。
新枝幹以往內擠壓腐朽主幹方式成長,氣根數量亦甚為茂密,根部受限花檯及柏油道路影響,生長條件並不佳,但枝葉都以強韌生命力呈現茂密翠綠的景觀。老樹由廟方負責照顧,每年都有固定施肥噴藥、修剪枝葉等維護工作。主幹有雞屎藤攀附及朴樹寄生,廟方定期予以清除,因此未見過繁密纏繞樹身情況。由於位處主要道路旁,橫向枝葉只要過於茂密,影響交通視線下,廟方都會適度的予以修剪。而樹後方原為停車場,99年改建成社區巡守隊隊部,更形壓抑枝葉伸展空間,樹冠因而逐年縮小。也減少了在地民眾於過節時,觀賞前方戲台表演的蔭涼空間。
香火鼎盛的福龍宮主要供奉五榖爺,超過100年的歷史。受訪的86歲羅秋義老先生歷經日治時代的生活,對於日本政府禁止台灣人民神像膜拜的情形印象深刻。他說明,當時的日本人庄長,信誓旦旦認為,一定可以把五穀爺廢掉,於是不信邪隨手一抓,把神像的手抓斷了,卻隔沒幾天,庄長就收到日本來的電報,說其家裡死了三個人,可見五穀爺神跡是多麼不可侵犯。廟前列管的榕樹是福龍宮廟宇落成之時,庄民為了做為建廟的紀念而種植,是一棵「紀念樹」,已無法確認是誰所植的,近幾年老人家會聚集在樹下休憩聊天,小朋友也會在這裡玩耍,但是現在的小朋友,卻不會像以前的小孩子爬到樹上去。
顯然耆老難以體會目前小朋友的休閒方式,即使想爬樹,以目前老榕樹的狀態,說實在的,根本沒有著力點可供攀爬,但留下這份回憶,讓下一代知道此樹的歷史與地方發展的連結性,即使貌不驚人,也不會輕易藐視,而任其孤獨矗立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