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118線進入文山國小,第一眼所見就是這三棵楓香矗立校區正中央,與關西大同里一樣三棵楓香同點併立列管,但此處三棵主幹距離較近,樹冠交錯影響枝幹正常發展,相較之下,樹高較不高聳,樹冠幅較廣枝葉亦較低垂,容易讓學童及民眾親近。三棵並列之排序,46號為最靠近操場,胸徑胸圍最大;47號為進入門口後所見的第一棵,胸徑胸圍居於中間;48號則在46號的後方,胸徑胸圍最小。三棵主幹似乎以最小的48號為中心,46號往下斜,47號則往旁邊斜的角度生長。推估約160~200年的樹齡,可能為母代死亡後,衍生的第二代三分枝幹,生長效率受原始環境的差異而不同。
每年追蹤紀錄發現,樹周遭都是保持乾淨而整潔的環境,而楓香的枝葉興盛與季節有關,學校的紀錄也顯示,秋冬兩季必呈現落葉蕭條景象。夏季時枝葉茂密,則因毒蛾幼蟲大量侵害,造成枝末週期性光禿景觀。而毒蛾幼蟲受干擾時,防衛行為會將身上毒毛釋出,隨風飄散後,沾黏師生皮膚過敏而造成紅腫搔癢,在各角落及樹幹裂縫間,很容易發現蟲蛹藏於其中。於落葉期觀察並未有附生植物,在校方長期關注維護下,為列管楓香中管理最完善之處。
在校超過10年的郭榮治老師,對於這三棵楓香的時空背景轉換,可說是如數家珍,據其說明以前樹下都是水泥舖面,為了使老楓香樹健康與學校教育結合,乃以老樹及周遭為標的,開始申請永續校園計畫。民國92年獲准實施第一期,以楓香爺爺為主角,規劃項目為楓樹爺爺的新家─楓香舞台,內容響應生態環保、珍稀老樹的養護,透過改善透水鋪面,防止土壤的再流失,也加入人文的關懷,將木棧道成為學生互動的場所,及老師教學的舞台和社區休憩的空間,並提供學校辦理各項活動,如以楓香為訴求的畢業典禮、音樂會、下午茶等。
接著再以楓香舞台為基礎,擴充為楓香教室,走出戶外,讓上課不只是在傳統的教室裡;師生們坐在木質地板上,享受楓樹爺爺的綠蔭,聽到的是徐徐的風聲、沙沙的樹葉聲,和偶來五色鳥的啼叫聲,大自然中,老師和學生的聲音都不禁輕柔了起來。最後才以整座校園為主題,設置「自導式學習步道」,讓無聲矗立校園的解說牌擔任親善大使的角色,為參觀者遊校園時解說,也讓學校不只是學校,更具有博物館的功能。校園內看到的設施、鵝卵石、木棧道等是利用三期的工程完成的,經過縣政府連續3年協助永續校園的規劃與經費補助,才有今天的完備設施。
校區各角落的解說牌,年年都有增加,顯示校方在教育的用心,即使施肥健檢時,剛好是在學生上課時間,也必定有負責老師針對楓樹健康問題做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