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熱門關鍵字
108A002-002
  • 發布單位:森林暨自然保育科
  • 修改時間:112-05-11
老樹小檔案

002002_老樹全貌
  • 樹籍編號► 108A002-002

  • 樹種中名► 茄苳

  • 學  名► Bischofia javanica Blume

  • 樹  齡► 121年

  • 行  政  區► 竹北市

  • 生長地點► 竹北市新社國小
  • 地  號► 社北段626地號

  • 土地權屬► 校有地
     

樹高(m) 胸圍(m) 胸徑(m) 冠幅(㎡) 海沷(m)
9.8 2.6(二分支和) 0.83(二分支和) 42.4 40

 

經緯度座標 67座標
121.9979811 24.8427702 249799 2748348

 

背景訪談或環境描述(背景故事)

隨著竹北市區蓬勃發展,新社地區人口增加,可通往南寮港及新竹溪洲的中正西路,道路愈形擁塞,原先的舊校門口,位於此交通繁華動線上,為顧及學童上下學的安全及學校腹地擴建,將校門改至目前的國盛街,原先的學校綠色指標,學童口中的茄苳爺爺,則保留在圍牆邊,在繁雜擁擠的市區提供一片綠肺,樹冠除提供炎夏綠蔭,亦默默注視著他們成長而送舊迎新。
 

從樹型的分叉,很明顯的看出,根張範圍曾遭填高覆土,樹幹約5米高處,為了顧及防颱安全或校門口景觀,曾予以裁伐修剪,許多樹木的養護工作,因受限位於人口密集處,不能任其自然隨意生長,這也是市區型老樹景觀維護的困境。西副枝幹呈現中空腐朽,主幹雖修剪處略呈乾枯,整體生命力仍極為強韌。
 

而孤獨一棵矗立操場跑道邊的老茄苳,樹旁沒有襯托的灌木及草本植栽,除景觀極為突顯,相對也容易成為蟲害的目標。以定期施肥健檢數位建檔紀錄中,可看出周期性的葉蟬侵害而使葉片枯黃掉落,即使予以投藥防治,仍免不了每年一次輕重不一的病灶出現,與其他許多地區的茄苳樹,雖有一樣的問題,但因受列管而有較好的維護。
 

002002_老茄苳矗立操場的跑道邊老茄苳矗立操場的跑道邊,樹旁即為舊校門。
002002_采田福地後方的大樓即為老樹後方同一棟采田福地後方的大樓即為老樹後方同一棟

樹體未見任何附生或寄生植物,倒是年年都有黃長腳蜂在此築巢,只要干擾未達其警戒程度,都能和平共處,而學校對於茄苳爺爺的愛護及愛屋及烏,從刻意製作的解說牌,與完成生態循環的空蜂巢,看出端倪。

雖然在訪談過程中,對於老樹的原種植意義及實際年齡不可考,但耆老之於地方史侃侃而談。以坐落地之新社里,學校亦採地名,其由來雖與老樹連結性不大,但老樹種植勢必與地方開發有密切關係。根據文獻記載,新社與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竹塹社有關。就竹塹社原居於新竹香山、鹽水港一帶,後經輾轉遷徙至竹塹北門城外,即今舊社地區。乾隆十四年(1749),由於位居竹塹溪(頭前溪)旁的舊社因溪水氾濫,常遭水患,乃由土目和通事率社番,舉社遷移至金門厝與鳳山溪交錯之地,稱竹塹新社,(註1)現地新社里稱謂由此而來。

距離新社國小約150公尺距離的「采田福地」為縣定古蹟,為竹塹社人所建,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全臺少數僅存的原住民祠堂。「采田」兩字源自於漢人稱原住民為「番」,竹塹社人於是將「番」字化為「采田」,「義取食租,番從采田」,希望後人不忘祖。其建築形式與客家建築相同,雖不具原住民建築之樣貌,但公廳正中供奉神龕上刻有「蕃釐保障」之地神富媪(番王爺)暨隨侍在側的文武伴神像,突顯出原住民文化;左側安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 右側安奉竹塹社七姓化番金、潘、廖、錢、衛、三、黎氏祖先牌位,堂上乃懸掛清乾隆皇帝所賜「特封義勇可嘉」牌匾,象徵此建築特殊的意義與歷史地位。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為竹塹社人祭祖之日,為規模最大的祭典,遷居至各地的竹塹社子孫均會回到七姓共同的祭祖祠堂。
 

老樹對於此校畢業的學生,必定留下不少回憶,而針對老樹尋幽者,雖沒有高聳或寬廣的景觀可賞,但走訪樹旁采田福地,來趟歷史文化之旅,不但可欣賞古蹟之美,更可以認識竹塹的老頭家─道卡斯族,了解兩、三百年來,原、漢兩族共同在這塊土地上打拚的歷史,相形襯托下老樹即不感單調。
 

※註1:王世慶、李季樺,〈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與采田福地〉,收錄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頁128-129。

002002_老樹位置